新建项目-18

高频叠加喷射呼吸机

产品简介

发展历史

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工作者Sjostrand等在进行动脉血调节的实验中,为减少传统的正压人工通气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减少血压波动,试用了略高于死腔量的潮气量通气方式,同时将呼吸频率定为150次/分,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了良好的通气效果,这种与常规经典通气理论相违背,潮气量小于死腔量的通气方式,产生了意外通气效果的有趣现象,引起了各国学者的系统研究,高频通气技术由此开始运应而生。

1967年,瑞典学者Sanders首先采用高频喷射通气:将高压氧流经一细小的喷针喷入气道并借文丘里效应的原理将喷针口的空气卷吸一道喷入气道内。美国Klia和Smith将正压通气和高频通气技术紧密地组合到一起并且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呼吸机进行高频率间歇性的喷射通气(HFJV),他们所用的高频喷射呼吸机是采用射流技术,通气频率为60-600次/分钟,并将其通气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大量开展进行研究,他们对高频通气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0年开始,曹勇、李宗翼等研制了第一代的高频喷射呼吸机,为高频通气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结构和用途

高频喷射呼吸机由通气控制系统、监测系统、报警系统以及控制显示界面组成,通常配有医用气体低压软管组件、呼吸回路、湿化器、台车、机械臂、喷针等附件或辅助功能模块 [1],可实现频率为60-150次/分钟的自动机械通气功能。用于在医护人员的监控下,供呼吸衰竭和气压性创伤患者以及需要呼吸支持、呼吸治疗及急救复苏的患者使用 [2]

 

优点

1. 高频通气时气道开放、适宜采用小的无气囊的通气导管,同时呼气阻力小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 [2]

2. 通气时气道内压低(8~12cmH2O),对回心血流的干扰小有利于心排血量的増加。

3. 气道开放通气时有利降低脑压、胸内压,减少肺的波动,有利于肺、脑手术的精细操作。

4. 可在通气时进行气道灌洗、吸引,有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增加通气效果,并可在通气同时进行气道抗菌治疗。

5. 可以配合进行气管手术,钳取异物时的供氧,既不影响操作又能提供较大的视野且安全可靠。

6. 适宜支气管胸膜瘘的病人,长时间进行高频通气既能有效的给氧又能帮助瘘口的修复。常规机械通气由于气道内压力增加,会影响胸膜裂口的愈合,并增加胸膜裂口的气体逸出。高频通气以较低的驱动压将气体送入气道,可解决此问题。

7. 可经鼻塞通气导管进行射流给氧(即经鼻高频通气),这种方法对中、重度的呼吸衰竭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早期使用,易于耐受,早期射流给氧能避免重症呼吸衰竭的发展及进行性加重,为人工呼吸机的早期应用创造良好条件。

8. 可经气管插管进行通气,急症时还可以粗针穿刺环甲膜进行通气。

9. 无需与自主呼吸同步便能产生较好的氧合,可作为一种较好的呼吸方式。

10. 对无自主呼吸的病人能进行控制呼吸,当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后只需适当地减少通气量便能进行辅助通气,能够有效地帮助长时间机械通气的病人脱离呼吸机的依赖。

11. 安全,适应性强,只要注意湿化,不形成痰痂阻塞就不易形成气道高压,造成气压伤。

12. 新型的高频呼吸机配有两种国际标准接头,易于国际标准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导管及其它治疗检测配件的连接。

13. 新型的高频呼吸机还配置有与加压湿化器(自行设计)、恒温湿化器连接的雾化衔接头,可以方便地和各种雾化器、湿化器连接,提高湿化能力,保证通气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能力,同时可通过湿化器对药物进行雾化,有利于气道的抗菌治疗。 [2]

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公众号